從創意源頭匯集成創新的河流

在現代創新組成的復雜織錦中,獲取情報和智慧

下載2023報告

無論是現在或不久的將來,具有商業用途且確實可行的創意,都建立在過去數年的研究成果和發現之上。這意味著,無論對學術機構還是企業而言,都有必要跨越基礎和應用研究之間的界線,創新和創意資料缺一不可,這是做出創新決策的基本要件。

這也代表,在尋求未來各種創新的過程中,必須擴大視野,既要思索科學世界的可能性,也要探索現實世界的解決之道——努力將思想和創意轉變為知識成果並最終形成現實的解決方案。此做法改變了他們所能望見的視野,只有擴大視野,才能改變他們眼前的視界。才能改變他們所能想像到的極限。才能改變我們的世界,提出全新的解決之道。

這些創意思路的下一步就在這巨幅織錦的盡頭。

創新的盡頭也是我們前進的方向。

arrow_forward了解方法論

歷年的全球百大創新機構報告

連續十二年衡量卓越創新

自2011年起,我們便開始探索全球創新版圖。隨著全球創意模式的變化,衡量這些創意的方法也逐漸演變,我們的方法亦隨著趨勢改變。我們在2022年採用全新的創新衡量模型。新模型的著重讓所有創意想法公平競爭,以此遴選出始終表現突出的卓越機構。

在本節中,我們提供過去幾年(自科睿唯安成立以來)的報告作為免費資源供您參考。

照亮通往無限可能的道路

新知識的創造過程就像一條錯綜複雜的河流。科學和工程發展過程蜿蜒曲折,佈滿水塘、漩渦和急流,從靈感乍現到露出希望的曙光,逐漸走出自己的創新河道。

如今,這條創新河流因眾多支流注入養分而生生不息,而這些支流蘊含著不同研究學科領域的創意想法。

在科睿唯安,我們有幸見證這個巨大轉變,並透過視覺效果,協助仰賴創意資料的決策者和創新機構開啟道路。

在這條偉大的創新河流中,新的創意不斷轉化和改變,最終轉變成確切影響力的創新成果。這些創意帶來令人嚮往的可能性,為創新本身開拓了新的方向。

科睿唯安蒐集全球發明與研究活動的資訊,整合兩項資訊便可以追蹤技術和隨之創造的知識如何流動與轉變。我們還可以追蹤創意如何從萌芽,發展成企業能夠建置並推出的解決方案。

在全球百大創新機構豐碩成果的背後,是大量基礎研究鋪就的道路,創新機構的成功離不開其發明所參考的研究成果。

下面,我們將了解全球百大創新機構仰賴的基礎科學與工程。在一定程度上,這些是促成創新成果的幕後功臣。我們找出 2023 全球百大創新機構最常引用其著作的 50 個研究機構。這些研究機構所累積的知識財產是設計解決方案的根基所在。

2023 全球百大創新機構所引用的機構 國家/地區 2023 全球百大創新機構的發明所引用的論文數量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hina, Mainland 2,134
MIT United States 1,790
Stanford University United States 1,669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United States 1,424
Harvard University United States 1,286
Tsinghua University China, Mainland 1,075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Singapore 1,013
University of Michigan United States 973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United States 961
University of Toronto Canada 931
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South Korea 887
GeorgiaTech United States 865
University of Illinois United States 819
TU Munich Germany 819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United States 808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United States 801
UCLA United States 794
Alphabet United States 762
University of Texas, Austin United States 761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Australia 760
University of Florida United States 754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Singapore 753
Monash University Australia 715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United States 693
KAIST South Korea 693
Microsoft United States 688
University of Oxford United Kingdom 685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United Kingdom 670
Swiss Feder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Lausanne Switzerland 656
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 United States 653
University of Maryland United States 641
Zhejiang University China, Mainland 635
Cornell University United States 631
University of Tokyo Japan 629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United Kingdom 627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Taiwan 624
Autonomous University of Barcelona Spain 612
Imperial College, London United Kingdom 608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 United States 607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United States 604
Korea University South Korea 602
CNRS France 598
NYU United States 573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United States 572
Peking University China, Mainland 565
RWTH Aachen University Germany 558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ong Kong 556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China, Mainland 542
Columbia University United States 540
Yale University United States 526

創新的源頭

全球百大創新機構最常引用的前50 名機構名單相當多元化,範圍遍布全球。

中國科學院機構的著作產量最多,但是從前50大機構的著作數量來看,能清楚得知美國研究機構的表現相當卓越,因為在前50大機構中一半為美國機構。

促成下游發明的研究機構地理位置相對集中,只有四個國家/地區有兩個以上的機構上榜—美國、中國大陸、英國及南韓。

美國、中國大陸及南韓都有多家企業入選今年的全球百大創新機構,而英國只有一家上榜:勞斯萊斯 (Rolls Royce)。此差異說明英國研究基礎的實力,足以將研究和創意輸出至世界各地。

最常被引用研究、機構數量 (依國家/地區)

前 50 個最常被引用的機構數量 (追蹤 2023 全球百大創新機構到研究論文的發明)

研究範圍

在審查發明與研究論文的連結時,若將範圍擴大至全球百大以外的全球千大創新機構,我們更可以看到研究連結的強度。換言之,在將創意推向市場時,與學術界的科學和研究更緊密地交織在一起。

從每項發明所引用的研究來看,排名第一的產業是製藥業,反映出生命科學研究對新藥和療法開發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性。這顯示對提升思考廣度的需求,以及研究在探索新方法方面的作用。此外,這也可能說明了近20年來學術與商業研究合作的趨勢。

在同一分析中,醫療與生物技術產業在15個產業中排名第五,此影響顯然同樣適用於更廣泛的生命科學產業。

從更宏觀的角度來觀察發明與的研究之前的連結強度,可將產業大致分為兩類:一個是側重工程技術的產業 (汽車與航空、電子與半導體、通訊) 。另一個側重科學技術的產業 (化學與材料科學)。但有個產業不在此分歧之列,即能源與電氣產業,這可能反映學術研究對於轉型採用永續能源的重要性。

最後,全球千大創新機構中有些機構本身即為研究單位,說明研究機構能夠將教職員的創意直接轉化為商用發明,而政府與學術研究也因此在研究連結強度上排名第二。

對科學研究的仰賴度 (依產業)
來自 2023 全球千大創新機構的每個發明的正規化引文到研究論文 (依行業產業)

跨越國界

在此分析中,研究和創新的全球傳播是密不可分的。創意不分國界。我們可以追蹤全球百大創新機構的總部位置,以及其引用論文作者的所屬機構的國家/地區。我們可以追蹤創意跨越國界的時間。

這樣做能使我們了解研究如何從一個地區傳播到另一個地區,以及某地區之研究與另一個地區之發明進展間的連結強度。

此分析主要說明了歐洲與美國之間深厚的研究連結,其中有 5% 的歐洲發明引用了美國的研究論文,近 11% 的美國發明引用了歐洲的研究。

中國大陸是研究與創意跨越國界流動的絕佳範例,中國科學院及其相關機構的論文,有95%的引用來自中國大陸以外的機構。

事實上,在這個資料中,相較於中國大陸機構引用美國研究的情況 (1% 的發明),屬於全球千大創新機構成員的美國機構更常引用中國大陸的研究 (2.7% 的發明),這突顯了今日中國大陸作為嶄新想法與創新來源的崛起情況。

全球千大創新機構區域 引用 Web of Science 機構區域 研究被引用總次數 參考其他區域研究的發明占全球千大創新機構發明的百分比
東亞(不包括中國大陸)

arrow_forward

arrow_forward

arrow_forward

歐洲

中國大陸

美國

18,247

8,368

16,218

1.6%

0.7%

1.4%

歐洲

arrow_forward

arrow_forward

arrow_forward

東亞(不包括中國大陸)

中國大陸

美國

5,297

5,584

19,728

1.4%

1.5%

5.2%

中國大陸

arrow_forward

arrow_forward

arrow_forward

東亞(不包括中國大陸)

歐洲

美國

2,352

5,989

5,253

0.4%

1.1%

1.0%

美國

arrow_forward

arrow_forward

arrow_forward

東亞(不包括中國大陸)

歐洲

中國大陸

11,886

53,479

13,182

2.4%

10.8%

2.7%

探索全新版圖

2023 全球百大創新機構的國家 / 地區分佈

Top 100 companies by region

數量增加

數量不變

數量減少

6家公司重返百大名單:

  • 美國的 Alphabet (Google 及其姊妹公司的母公司)、應用材料公司 (Applied Materials)、艾默生(Emerson) 重返百大名單
  • 日本的川崎重工業 (Kawasaki Heavy Industries) 和日亞化學 (Nichia) 自 2021 年後再次重返百大名單
  • 歐洲半導體公司恩智浦半導體 (NXP Semiconductor) 重返百大名單

5家公司首次榮獲全球百大創新機構名號:

  • 中國大陸電子公司瑞聲科技 (AAC Technologies)
  • 台灣半導體公司南亞科技 (Nanya Technology)
  • 台灣的記憶體公司華邦電子 (Winbond Electronics)
  • 日本的電力驅動公司日本電產 (Nidec)
  • 美國的電梯製造商奧的斯 (Otis Worldwide)

2023全球百大創新機構的產業分佈

航空和國防

6

汽車

10

化學製品和材料

11

消費品和食品

4

電子和計算設備

26

能源和電氣

5

政府和學術機構

3

工業集團

8

工業系統

8

醫療和生物技術

1

採礦和金屬

-

製藥

2

半導體

11

軟體,媒體,金融科技

2

通訊

3

數量增加

數量不變

數量減少

19 公司連續 12 年保有全球百大創新機構名號:

  • 3M
  • Boeing
  • Dow
  • Ericsson
  • Fujitsu
  • GE
  • Hitachi
  • Honda
  • Honeywell
  • LG
  • NEC
  • Panasonic
  • Qualcomm
  • Roche
  • Samsung
  • Shin-Etsu chemical
  • Sony
  • Toshiba
  • Toyota

3個工業產業在全球百大創新機構中的名額增加:半導體 (+3) 、化學製品和材料 (+1) 和工業集團 (+1);名額減少的是汽車 (-2)、電子和計算設備 (-2) 及能源和電氣產業 (-1)。所有其他工業產業均維持 2022 年的水準。

百大名單的趨勢與更廣泛的全球千大創新機構的趨勢有所不同。我們對目前各產業之平均排名的近期觀點預測,以互連互通和永續發展為重心的產業排名持續上升:通訊、能源和電氣,以及計算設備。

基於產業的全球創新機構排名預測
千大創新機構的產業平均排名 (位置如圖所示)

基於國家 / 地區的全球創新機構排名預測
全球千大創新機構的國家 / 地區平均排名;僅限年度入選機構數量大於 10 個的國家/地區 (位置如圖所示)

今年,我們觀察到政府和學術機構的平均排名竄起,儘管仍在15個產業中墊底,但根據目前的機構排名變更情況,可望在未來幾年晉升至第 12 名。

從地理位置來看,雖然中國大陸今年入選百大的機構數減少,但仍能看到有更多中國大陸的機構入選千大排名,分佈的範圍也更加廣泛。這個情況更能反映中國大陸的整體創新趨勢,也就是平均排名持續上升。這個訊號在2023年更為顯著,即使該地區的發明活動數量持續增加,其創新指標仍加速成長。

事實上,亞太地區和國家也呈現類似的成長表現:南韓、台灣及日本均顯示機構平均排名往上提升。

卓越情報協助創新變革

科睿唯安致力提供清晰的指引與說明,助於理解複雜資訊。若要深入了解全球百大創新機構背後的相關技術、資訊及專業知識,請立即與我們聯絡。

聯絡科睿唯安專家